ICU是什么?是拯救,是守护,是为生命托底的最后防线。这里如同一道生死之门,见证着一个又一个迎难而上,与死神搏斗的瞬间。
“12床心脏骤停,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7床氧饱不好,需俯卧位通气。”
“3床高钾血症,急需血液净化。”
跨进ICU的大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性命相托。波动的线条,跳动的数据,闪烁的指示灯……医护们所做的每一步,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在当下这个艰难的冬天,ICU的工作更显得意义非凡。面对一个个艰难呼吸的灵魂,所有医护人员都严阵以待,用尽所有可能,在命运的关口前,把希望带回人间。
每一项治疗都需要齐心协力、慎之又慎
连轴转抢救、跑不完的会诊、超负荷运转……2022年12月,随着新十条优化措施发布,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不断攀升。作为重症救护先锋队,黄山首康医院ICU迎来新冠患者重症救治高峰,直面这场严峻的考验。
心脏骤停、呼吸衰竭、肾衰竭、电解质紊乱……患者多数为高龄老人,合并多种基础病,一半以上叠加了新冠病毒导致的肺部感染。呼吸机支持、气道护理、血气采集及分析、各项监护参数的观察、检查调整补液速度、俯卧位通气……每一位患者的每一项治疗都需要医护们慎之又慎,用自己的专业和素养全力挽救生命。
在吸入纯氧和高呼吸机参数条件下,10床老人的血氧饱和度仅徘徊在70%-80%之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采取一系列的新冠综合治疗的同时,陈晓燕主任果断给出俯卧位的医嘱。可一个体位变换,对于普通人只是翻个身,而对于ICU里的危重患者来说,不仅是一项大工程,也要冒一定风险。
想要成功抢救,要有好的指挥官也要有一丝不苟执行命令的兵。三四名医生护士用力翻身的同时,各自分工看护各种管道和通路的安全。一次翻身从开始准备到结束,医务人员忙活了半小时也紧张了半小时。俯卧位期间医护更是时刻关注,密切观察。2个小时后,老人的血氧饱和度有了回升的迹象,付出换来了回报。
“患者被送到这里,都处于病情非常危重的阶段,医护们想要向把他‘拉’回来,需要做很多事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还要代替家属照顾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陈晓燕主任说到。
“能多救一个人,就多救一个人” 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开放气道的条件下,周围环境的病毒载量几何倍数增加,所以ICU是所有病房最危险的地方,因为很多患者都需要开放气道、气管插管。 在与新冠病毒较量的这场战役中,ICU所有医护人员都无一幸免地被感染,也都咬着牙坚持。谁都知道,科里人手紧张,自己倒下就意味着有人的工作要翻倍了。面对前所未有的患者增速,明显不足的医护人手,高强度的工作量时刻挑战着他们身体的承受极限。生命之重,不容松手。 “这段时间以来大家全在超负荷工作,没有一个医护因为生病休息,也没有一个医护请过一天病假,真的让我非常感动也非常心疼。”陈晓燕主任也难掩疲惫,“除了上班就只想睡觉,大家每天脑子里就这两件事,大家抓紧一切时间,能多救一个人,就多救一个人。” 在高饱和的工作状态下,医护人员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照护却丝毫未减。除了翻身,还有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吸痰护理等一系列的常规基础护理,既耗时也耗力。但细节决定成败,每一项操作都十分关键。除此之外,还要为患者修剪指甲,为病情条件允许的患者洗头、刮胡子、修剪头发等。护士长蒋丽君说到:“即使再忙,我们也尽量把人文关怀、护理细节做到极致,尽量让患者在住院期间留下温暖的回忆。” 因此,每一个ICU人背后,都有家属的默默付出,父母公婆、另一半和亲友为他们安顿了后方。一肚子的医学知识、护理经验,家里人享受不着他们的照护,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生命的钟摆不能停歇,ICU里24小时全面戒备,那些漫长的日与夜,凌晨与黄昏,医护们交接传递,用生命守护着生命。 既有生命的坚毅,也有生命的柔软 上午10点,紧闭的ICU大门打开了,医生护士推着90多岁的奶奶离开监护室。几天的救治下来,老人的病情明显好转。“奶奶现在有力气反抗了,这里家属不能在身边陪伴,加上24小时灯火通明,各种机器声不断,奶奶整夜都不睡觉,不利于她后续的康复。我们尽了全力把奶奶抢救回来,现在交接给你们,出院后更需要全家人的努力帮她度过难关。氧饱控制在90%以上即可,肠道营养要坚持,每天都要让奶奶多喝水,帮她拍背,促进咳痰。”陈晓燕反复确认家属已经学会了拍背的手法,确保将生命的接力棒顺利传递到家人手上。 遗憾的是,医护们的努力不一定总等到回应。每当送走一名患者,医护们得迅速整理心情,接收新患者。他们来不及感伤,因为还有更多患者亟需抢救治疗,逐渐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中练就的“硬心肠”,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武装。 另一名50多岁的尘肺患者,医生用尽各种办法也难以纠正哮喘。气管切开是目前唯一可以顺利撤管的方法,并且可以方便吸痰,控制感染。“这样未来可能还有机会撤离呼吸机。这也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但只要操作都存在风险,所以我们给家属一天时间慎重考虑。”陈晓燕主任解释到。“我们考虑好了,能理解,你们只管放手去做,我们相信你们!”“好,我们一定尽力。”面对家属们信任的目光,医护们的“武装”也时常因这样的温暖而破防。 ICU里环境相对封闭。医生需要将患者复杂的病况直观简洁地告知家属,指导家属选择最优的方案,只有取得家属的全然信任和支持,才能为患者争取最大的希望。这些看似平常的谈话,每一字每一句,都关乎一个生命的未来。 “ICU里让我感动的常常不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而是呼吸机上逐渐改善的呼吸力学、监护仪里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和逐渐撤离的微量泵,那都是危重患者在无言地‘诉说’——我们在好转。”每当看到患者从ICU转到普通病房,陈晓燕主任的内心都无比欣慰。这种成就感和获得感是无可比拟的,也是支持ICU医护坚持下去的动力。 生命之美,在其脆弱,更在其坚韧。寒冬终会被春日所取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反复无常,更见证了生命的延续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