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咨询电话
0559-2310909
医院传真
0559-2177123

您的位置: > 健康科普

发布时间:2023-06-05 本文来源: 黄山首康医院企划部阅读次数:0

在黄山首康医院连接急诊科与介入手术室的绿色通道,救护车的鸣笛声打破平静。抢救刻不容缓,每个瞬间对于当下来说,都是紧迫的。

 

被医护们从救护车抬下来的是一位从黄山风景区转运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张某。慕名前来欣赏黄山美景的他,在攀登过程中突发胸痛,长达1个多小时都没能缓解。同行的朋友见状立刻联系了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医疗团队,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首次心电图检查提示,张某疑似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要立即送往具备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条件的医院,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生迅速联系黄山首康医院胸痛中心,并将相关检查结果同步传输至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平台。与此同时,一条生命绿色通道为张某打开,心血管内科医生启动导管室,提前做好张某手术和入院的相关准备。

 

直接被送入介入手术室后,黄山首康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吴捷华带领医护团队为张某行急诊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右冠近段完全闭塞。开通血管刻不容缓,医生立即对张某实施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在右冠内溶栓后成功植入一枚药物支架,成功恢复了血流。张某的胸痛不适明显好转,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也恢复正常。



突然的胸背放射性疼痛,意识逐渐丧失,继而轰然倒下……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当下,抢救刻不容缓。今年五一假期,黄山首康医院心血管内科将多名张某这样突发心梗的黄山游客从死亡边缘拉回了人间。

 

 

1分秒必争

 

在众多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最令人猝不及防且杀伤力强。急性心梗发作后的救治时间可谓“分秒必争”,每拖延1秒钟就意味着坏死的心肌在增加,心肌细胞一旦坏死不可再生。而急性心梗从发病到开通梗死血管如果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将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心肌就是时间,心肌就是生命”,这句话印刻在了黄山首康医院心血管内科每一位医护的脑海里。这是一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在线”的团队,他们日夜坚守、风雨兼程。一句“启动导管室”,他们就会放下手中的饭菜,离开温暖的被窝,以最快速度集结,开通堵塞血管,为患者生命而战。


 

在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每一天里,心血管内科团队不断优化救治流程,畅通绿色通道,完善区域协同救治网络,通过院前紧密协同转运,实现区域内基层医院与胸痛中心无缝连接,逐渐打通了一条集院前、120急救系统和院内绿色通道的“高速路”,保障各类特殊情况下急性胸痛患者都能得到迅速评估和有效治疗。近年来,急性心梗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达到了97%以上,DtoW时间(患者到达医院大门至血管开通时间)最快仅13分钟。

 

作为冠心病里最重的一种类型,急性心梗的治疗通常需要介入手术,用毫米级别的导管重新疏通血管,让心肌恢复血供。手术室里,医生的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极致的专注和耐心,才能打通心脉,重启生机。一直以来,针对临床中常常发现的一些冠脉严重病变的患者,如冠脉钙化性狭窄、冠脉完全闭塞病变,心血管内科团队始终不断探索,攻坚克难,率先在黄山市独立开展了冠脉旋磨治疗、逆向介入技术、药物球囊临床应用等,这些是医务人员们不懈匠心的最好体现。

 

2022年8月,黄山首康医院胸痛中心获得“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授牌,标志着医院胸痛中心的发展建设以更高的起点走向新征程。目前,心血管内科团队正积极推动区域内基层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工作,打通急性胸痛患者救治的“第一公里”,同时加速远程心电中心建设,向基层布局“心电一张网”工程,让更多的急性高危胸痛患者得到及时、规范、高效的救治。


 

除了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还包括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等。吴捷华主任告诉大家,得了冠心病也不要过分焦虑和担忧,通过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基本都可以得到解决。对于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确诊断,冠脉增强CT或冠脉造影是诊断该类疾病的金标准,目前科室还应用了更精准的手段,如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的检测,可以精准判断血管病变的程度,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吴捷华主任强调,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五大危险因素。冠心病重在预防,要做到戒烟,适当锻炼,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清淡饮食,减少熬夜,保持情绪稳定。

 

 

2

修心有术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现代饮食的精细化、高脂肪高蛋白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占据我国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1》,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3.3亿人。


心梗只是冠心病中的一个类型,而冠心病也只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小类。对于黄山首康医院心血管内科来说,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心衰、高血压也是几座需要攻克的大山。


 

其中,房颤(心房颤动)就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极易引起脑卒中、心力衰竭及猝死等并发症,致残率、致死率极高。


患者余某时常感觉到“心慌”。起初是在某天夜里,他突然觉得心脏跳动得发慌,持续了1小时左右后好转。次日午饭后,余某再次出现了心慌的症状,自行服用药物后好转。一周后,余某来到黄山首康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医生进行各项生化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初步诊断余某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这正是余某最近常感心慌的原因。

 

医生对余某进行了调脂、控制心室率、抗凝等对症治疗。但心房颤动有发生心梗或者卒中及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吴捷华主任告诉余某,阵发性房颤目前有根治的方案——三维标测下的房颤导管消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房颤。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为了实现精准消融,吴捷华主任带领心血管内科团队为余某实施了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为余某行血管穿刺后,医生快速将各标测导管送入心脏。首先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其次建立左心房的三维模型,并通过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引导,采用消融导管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后,医生对余某进行电生理检查刺激,均未诱发房颤及心动过速,消融手术成功。


 

2022年10月24日,黄山首康医院顺利通过“中国房颤中心(标准版)”认证。目前,针对房颤的规范化诊治,心血管内科团队紧跟指南和进展,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除常规开展导管消融术之外,对于无法接受抗凝或者有高危栓塞风险的患者,还可常规开展左心耳封堵手术。

 

心血管内科的各诊室里常年摆放着心脏模型。对着模型,医生们直观地告诉病人心脏是哪一部分出了问题,用治疗方法可以最有效地解决。那些“高深莫测”的医疗术语,经过医生们的解释变得通俗和鲜活起来。心动过缓、心脏停搏的患者可以植入心脏起搏器,心动过速或者心房颤动的患者,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根治,心脏血管堵塞可以通过心脏支架或者心脏搭桥来解决,部分房颤患者、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可以接受左心耳封堵或者卵圆孔封堵治疗……医生们总有办法来修补心脏这台“发动机”。


 

 


3

穿白衣的“知心”朋友

 

黄山首康医院住院部十楼的心血管内科病区有一个“小暗房”——心脏彩超检查室。杨军珂主任正在用他的“第三只眼睛”为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是一种在临床医学上非常普遍的影像学检查,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评估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还可以动态观察心脏的运动情况,测量心脏的功能。

 

为了看得更清晰细致,杨军珂主任戴上眼镜,指导患者左侧卧位,将探头置于心尖部附近进行检测,截取不同的心脏彩超图像,向电脑前的助手陆续报出心脏的各项数据。

 

“这里的血流走向不正常,可能是主动脉瓣膜有问题,这种情况很少见。”反复涂抹耦合剂检查了将近20分钟后,杨军珂主任让患者换成了平卧位,继续测量胸骨旁情况,而后指导助手完善超声报告单。


 

检查结束后,杨军珂主任谈到:“心脏超声检查能看出患者心脏结构的异常,也可以通过患者的射血分数评估心脏的收缩功能,是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对于心血管内科医生来说,学会独立做心脏超声很有意义,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快速完成诊断。”

 

杨军珂主任还有一项说走就走的任务——到介入手术室充当手术医生的“第三只眼”,为手术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无论是先心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还是心脏大血管疾病,绝大部分都需要借助这项检查,为手术医生提供实时参考数据与影像。目前,结构性心脏病治疗已经进入了介入时代,而介入性微创治疗的实施和发展离不开超声在术前的精准评估、术中的引导监测以及术后效果和并发症的评估。

 

在杨军珂主任眼里,每一份心脏影像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记录着一次次心脏跳动的变化,诉说着一个个心脏演绎的故事,也寄存着医生火眼金睛的心血与成果。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黄山首康医院心血管内科不断推动学科中心建设,先后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中国房颤中心(标准版)中国心衰中心(标准版)的国家认证,积极建设以医院为中心的辐射黄山市及周边区域范围的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目前已成为皖南区域乃至安徽省较为有影响力的学科。对于心血管疾病,防治都极为重要,都需要医患相互配合,科学管理。未来,心血管内科不断将临床诊疗工作向预防、筛查和康复两头延伸,更有力地做好的心脏健康的守护人。


 

心脏是人身体里最勤劳的器官,它一生大概要跳动25亿至30亿次。它如此强健,却也十分脆弱。作为心脏的保健站,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们不分寒暑,冲锋在前,用日夜坚守和默默付出,守护生命的律动。而作为被守护着的我们,也需时常停下脚步,仔细感受心跳。那种生命在指尖的触动,才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