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头抖到无法控制。我也很想做好一件事,但就是控制不住,感觉自己就是个废人。”
—— 一位特发性震颤患者的自述
吴阿姨今年62岁,深受特发性震颤困扰十余年。在这十余年里,吴阿姨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自主吃饭和喝水,一勺汤舀到嘴边全部洒光,有时还会把手上的筷子勺子都抖飞……
这些年里,吴阿姨一直积极寻求治疗,四处问诊吃药,但治疗效果并不明显,症状反而持续加重。
上个月,吴阿姨听说黄山首康医院神经外科有专家团队来院义诊,特意前来咨询。经过问诊,吴阿姨了解到现在有一种手术可以治疗特发性震颤。慎重考虑后,吴阿姨毅然决定接受手术治疗。
入院后,吴阿姨担心自己的手抖引来异样的目光,便选择入住单间病房。但单间病房距离护士站和开水房较远,护士们见吴阿姨不方便打热水便主动帮忙,还帮助她倒水、喝水,这让吴阿姨觉得很暖心,对手术的紧张感也慢慢消散。
10月21日,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吴阿姨在全麻下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第二天,吴阿姨头部震颤和手部抖动便得到了肉眼可见的改善。吴阿姨开始走出过去的“封闭圈”,时常来到护士站,眉飞色舞地与护士们谈起自己还未患病时的模样,与前几天垂头丧气的吴阿姨迥然不同。
11月13日,吴阿姨来院复诊、开机。医护们共同见证了吴阿姨症状的明显改善。家人觉得惊喜的同时打趣到:“和她吃饭再也不用戴头盔了。”
看到吴阿姨的前后变化,医护们也不禁发出感慨:在神经外科见证过很多患者从昏迷到清醒的康复过程,但都没有脑深部电刺激术立竿见影的效果震撼。
这么多年来,吴阿姨忍受了无数“好奇”的眼神,承担着疾病带来的各种无力,终于在此刻如获新生,从震颤不止回归了“稳稳的幸福”。
虽然脑深部电刺激术作用大,但后期吴阿姨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做康复锻炼。医护们相信,吴阿姨很快就能重拾信心,回到开心的退休生活中去,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先进医疗技术,能够像“魔法棒”一样快速解决疾患带来的种种痛苦。
手抖,很多人出现此症状首先想到的就是“帕金森病”。其实还有一种手抖,称为“特发性震颤”,它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发病率仍然不低。
特发性震颤的症状特点
1、特发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通常由上肢开始震颤,也可能影响头、发声和面部肌肉,有些患者表现出以“是-是”的动作上下点头,或者以“不-不”的动作左右摇头。
2、如果颤抖是从手部开始,多从第二、三、四指开始。
3、还有些特发性震颤患者最初表现为行走困难,称为“步态不稳”或共济失调。
4、执行精细动作时会加重震颤。
5、患者对酒精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患者摄取少量酒精可减少震颤,但42%~75%的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仅维持2~4小时,第二天震颤反而加重。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
1、轻度震颤无需治疗;
2、轻到中度患者由于工作或社交需要,可选择提前半小时服药以间歇性减轻症状;
3、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中到重度震颤,需要药物治疗;
4、药物难治性重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特发性震颤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立体定向丘脑损毁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两者都能较好地改善震颤。
脑深部电刺激术有个俗称——“脑起搏器”,通过在大脑中植入电极,发放电脉冲至脑深部神经核团,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达到减轻或控制症状的目的,对特发性震颤症状可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且随着电极刺激的持续性,效果会逐渐变好。
与传统的损毁术相比,脑深部电刺激术具有手术安全、效果明显、并发症少等优势,目前是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运动功能障碍疾病的首选有效的手术疗法。
特发性震颤的预后与年龄无关,其严重程度与死亡也无关。一般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细活动的能力受到损害,影响患者的书写、饮水、饮食、穿衣、言语和操作等社会功能。特发性震颤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所以特发性震颤并不可怕,患者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积极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