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医生把儿科称为医院的“西伯利亚”。因为做一名儿科医生一定要有温度,才能够适应这个淬炼人的苦寒之地。
从医四十载,黄山首康医院儿科盛玮主任同众多儿科医生一样,每天都围着儿童和家长转。面临儿科医生数量的长年紧缺,加班加点是常态,半夜三更赶回医院也是常事。
但在盛玮主任眼中,儿科依旧是医院最可爱的地方,这里的小朋友们对医生有着一种纯真的信任。正是这份信任让她觉得,儿科医生这条路越是难走,就越需要有人为此守候。
“一招制敌”的妙招
“医生,我家小孩高烧不退怎么办?”
“医生,孩子吃了一天药,怎么还在咳嗽?”
“医生,我们家小孩这样子要不要住院?”
“我不要打针,不要吃药,我要回家!”
……
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盛玮主任办公室里发生。作为儿科医生,盛玮要面对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一整个家庭。
儿科的小病人大多起病急、变化快,要想在嘈杂的诊室里保持头脑冷静,思路清晰,从而做到“一招制敌”,医生们得练就一身本领。对于盛玮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妙招是理解患儿的心理。
儿科被戏称为“哑巴科”,面对很多不会说话、哭闹不已的孩子,和关心则乱、问题层出不穷的家长,医生不仅要理解孩子的心理,也要懂得安抚家长的情绪,才能全面收集患儿的症状和病史,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孩子的病情,当机立断地给予家长治疗意见。
人生中的第一个摇篮
与吵吵闹闹的门诊不同,儿科病区里的一隅显得异常安静,医护们进出需要换上隔离服,戴上无菌帽,因为里面住着的都是刚出生的、最脆弱的小生命。这里就是医院的新生儿科。
新生儿科是身体机能尚不完善的新生儿集中监护、治疗的特殊区域。无论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只要出生后28天之内,身体出现异常情况,例如先天发育异常、窒息,以及在出生的过程中出现羊水吸入,导致出现缺氧、缺血、肺炎等,就需要被送到这里就诊治疗。同时,新生儿时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例如生理性体重下降、黄疸、新生儿肺炎等,这些疾病与儿科有一定的差别,在治疗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
可以说,新生儿科是医生为护航新生命筑造的温暖港湾,也是盛玮主任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地方。
这天下午,盛玮主任要为一个患儿撤离呼吸机。这是一个出生体重4.2kg的巨大儿,妈妈是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常年注射胰岛素,这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腹中宝宝的健康。刚刚出生时,宝宝就出现了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往新生儿科进行抢救。
经过一系列检查,宝宝患有呼吸窘迫综合症,先天性心脏病,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为了帮助宝宝顺利度过呼吸关,盛玮主任给他用上了呼吸机。由于宝宝情况特殊,盛玮主任一直放心不下,一有空便会去新生儿病区查看宝宝情况,反复评估各项指标。幸运的是,5天后宝宝终于成功脱离了呼吸机。
新生儿病区里,一个个小小的温箱就像是人生中的第一个摇篮。“摇篮”里的宝宝们少则住上几天,多则需要两三个月。这里不同于普通病房,为了控制环境不被细菌污染,不允许入内探视和陪伴。这对于父母而言是一种煎熬,对于医生和护士同样也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代替“父母”的角色,每餐奶粉的摄入量都要精确到微克。
作为黄山市新生儿学科带头人,盛玮主任时常要挑战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年照顾过的新生儿里,让盛玮主任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出生体重只有900多克的早产儿。这个妈妈在孕28周就因特殊情况生出的宝宝,几乎只有巴掌大。在医院新生儿病区里住院了两个多月,在盛玮主任的精心治疗下,闯过了感染关、呼吸关、喂养关……体重稳步上升,最终平安出院,如今已经茁壮成长一个健康的小朋友。
对于新生儿来说,这是一段艰难险阻的旅程;对于家长来说,是一次无法预知结果的旅途;对于医生来说,是一个长路漫漫的征途。
四季更迭不会停止,学习也不会停滞
自从第一次接触新生儿科,盛玮主任便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生儿的代谢问题、营养问题、保暖问题……这对于当时的盛玮主任来说都是新领域,需要一点点去探索、去攻克。热衷于学习新知识的她,渐渐成为了黄山市内首屈一指的新生儿科医生。
盛玮主任的桌子上摊开着一本厚厚的《实用儿科学》,书里密密麻麻勾出了重点。“这部书已经再版好几次了,每一版出来都有很多更新的地方,得多看多研究。”对于盛玮来说,选择学医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想要做一名好医生,学习、钻研和坚持是必须的。
“辛苦并快乐着!”这是盛玮主任在漫长从医岁月里最大的感受。仁心、爱心、责任心是她的人生宗旨。仁心不止于治愈,更是对每个鲜活生命的聆听。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年复一年的紧张繁忙,盛玮主任仍坚持信仰,从未有任何懈怠和放松,用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作风帮助一个个素不相识的孩子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