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透析病人来说,血透通路就像我们打工人的“通勤路”。每天出门前都在祈祷道路畅通,才能准时打卡上班。
而血管内瘘出现狭窄或血栓,就如同早高峰遇上连环追尾,血流“堵车”让透析效率暴跌;一旦形成血管瘤,则像年久失修的路面突然塌陷,随时可能引发“道路瘫痪”。
胡大伯在2010年前做了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5年来,这个定期用来透析的内瘘,就是他的生命通路。2年前,“路障”出现了:胡大伯的瘘体多处出现膨大,越靠近心脏的瘘口处肿大越明显,就像大小不一埋在路上的“炸弹”。而且这些“疙瘩”逐渐膨大得触目惊心,胡大伯在夏天都得穿长袖来遮掩。最关键的是,胡大伯在透析时出现静脉压升高,上肢疼痛不适,已经完全不能耐受血液透析治疗了。眼看“路况”越来越差,胡大伯来到了我院肾病学科,想要翻新一下这条生命线。
肾病学科副主任丁磊组织科室讨论后确定了手术方案,建议进行人工动静脉内瘘修补术,切除瘘体上的动脉瘤,必要时行桡动脉限流。经过各项术前准备,无影灯下,一场匠心独运的“拆弹”手术正在展开。
由于长年的血管扩张,胡大伯的动脉的流量达到1000ml/min,血管的压力很大,而且部分瘤体血管壁已经非常薄,操作稍有不慎就会燃爆这些“炸弹”,造成大量出血,且不易止血。因此,丁磊副主任带领团队每一步操作都力求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害,保留血管功能的完整性和周围皮肤的感觉。经过3小时的精准精细操作,凸起的瘘体被成功剥离和切除。
术后,胡大伯的瘘体处立刻可触及明显震颤,血管压力明显减轻。血管通路恢复正常,“疙瘩”消了下去,手臂看上去也美观了很多。几天后,胡大伯回当地医院顺利完成了术后的第一次透析治疗,疼痛明显好转,且血流量充足。搏动的瘘管仿佛道路上永不熄灭的交通信号灯,在黑暗中持续闪烁着生命的节拍。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重要通道。随着动静脉内瘘使用的年数延长,部分人群会出现血管内膜增生出现内瘘狭窄,而部分人群会出现血管瘤形成。血管瘤不仅仅只是“美观”问题,还可造成疼痛、局部皮肤缺血坏死、感染甚至是破裂出血、严重的话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甚至是压迫周围的动、静脉,导致整只手远端肿胀等不良后果。一般瘤体直径3cm以下都可以密切观察,如果出现瘤体快速增大有破裂风险,或出现压迫周围神经、血管以及出现血栓、疼痛等并发症时,就需要及时干预治疗。除了会给内瘘“拆弹”,我院肾病学科致力于解决各类动静脉内瘘的血管通路问题,为血透患者提供更安全、长效的透析保障。
日常如何维护动静脉内瘘?
道路要定期检修维护,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更是需要每日悉心养护,因为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关系透析效果与生存质量。
1、每日自检:
触摸内瘘震颤感,听诊血管杂音(正常为持续性“嗡嗡”声),这便是打工人在出门上班前打开的“实时导航路况播报”;
观察皮肤有无红肿、渗血或瘤样凸起。
2、避免损伤:
禁止在瘘侧肢体测血压、输液或提重物;
睡眠时保持手臂自然伸展,避免压迫。
3、清洁防护:
透析后24小时内保持穿刺点干燥,使用无菌敷料覆盖;
日常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搔抓。
4、功能锻炼:
非透析日可握力球锻炼(每日3次,每次10分钟),促进血管扩张;
避免剧烈运动或高温环境导致血管过度充盈。
5、此外,若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震颤/杂音减弱或消失;
透析时血流量持续低于200ml/min;
肢体持续性肿胀或疼痛。
血管通路的维护需要医患一起努力。透析患者应每3个月接受一次超声血流动力学评估,为这条生命通路安排“全路段智能养护”,不让“血管早高峰”耽误了健康抵达。